【5.大中观系列 • 四重缘起深般若 • 第2章 龙树四重缘起】
5010206
(二)四重缘起观
(5)相碍缘起
顶礼文殊师利法王子。
在说相碍缘起之前,笔者先作顶礼,因为相碍缘起是入不二法门的阶梯,不二法门是佛家的究竟,说不二法门的则是文殊师利。
所谓“相碍”,意指局限、范限,这是由障碍引伸出来的意思。
在相碍缘起中,将一切法都看成是在局限中而成立。我们的心识受局限,外境一切事物亦受局限。所以内外一切行相,其实都是在适应局限的条件中成立,无有例外。
饮茶的杯不同饮酒的杯:读书用的椅不同闲坐用的椅,诸如此类便是适应。
我们的思想概念也懂得适应,例如东方人由哈腰行礼改为鞠躬、由拱手改为握手,叫做现代礼俗,其实无非只是适应。
即使是科学发明,亦无非是适应。适应时代的须要然后才有发明品,而发明的构思实在也须与人类的概念适应。
由适应局限而成立,佛家称之为“任运”。这并非“任意运作”,只是“在任何局限中都能生起”的意思。所以离相碍即无所谓任运,说任运,那就已经承认了有相碍。
在四重缘起中,相碍缘起是最高缘起,所以亦名为甚深缘起。
说相碍,那就已经包括了相对,因为互相对待,实际上已经是相碍。例如说轮回界与涅槃界相对,可以看成是轮回的局限便妨碍了涅槃、涅槃的条件亦妨碍了轮回。
又如说阿赖耶与如来藏,那亦跟轮回与涅槃二界的情形一样。阿赖耶的状态,不成为如来藏,如来藏的状态亦不成为阿赖耶。这即可说为彼此相碍。
说相碍,亦已包含了相依。因为事物彼此依存而成立,这依存关系就即是事物生起的局限。例如人依氧气而生存,那是因为氧气就是人类须要适应的条件。在生物发展过程中,不适应氧气的生物早就受淘汰,例如病毒,它们没可能在氧气中生活超过一两天,因此就不能发展成为高级的生命形态。
心识与外境相依,亦其实是相碍。心识对外境作分别,即须依外境而成分别的范限,因此眼识只能分别形色、耳识只能分别声音。外境依心识而变现,这所谓“变现”,便即是外境依人的心理状态而成立。例如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,在情人眼里“变现”为西施的女人,在别人眼中一定有不同的“变现”。
说相碍自然亦包含了业因,因为在“因缘和合”中,因、缘与和合,三者缺一不成,这三者便即是果法的局限。是故说一切法由“因缘和合”而生,实亦可说为一切法受因、缘与和合相碍。
在四重缘起中,只有相碍缘起可以包含其他三重缘起。但这包含,并不是承认其他三重“缘起有”为有自性,恰恰相反,是为了否定其“缘起有”为有自性的实法。因为说“包含”只是为了方便,实际上是“超越”。
上来已经说过,成立“相依有”便同时成立“业因有”无自性。这即等于说:你的所谓业因有其实已包含在我的相依缘起中,且已被超越,所以,事物并非由业因(因缘和合)而成立,实在是由相依而成立,由是你的所谓业因有,我即可以说之为无自性。
这就即是超越同时否定。
同理,可以由相对缘起否定“相依有”;亦可以由相碍缘起否定“相对有”。
下来,即谈谈对“相对有”的否定。
行者修证相对缘起,主要是观修阿赖耶与如来藏的相对,由相对否定“相依有”,是故说可以离杂染相,由是才有可能去现证本初的清净心识,所以一切杂染,是相对而生起的染法。
但在“相对有”中,并不能证成阿赖耶与如来藏的实相。也即是说,这里还存在着两个问题——本来清净的心识,一旦受杂染后,这心识是否即因此改变了性质,不能再显露为清净相呢?这些杂染虽无自性,但它到底是些甚么性质的事物?
否定“相依有”,只是否定白布已被染成黑布。那么,到底是甚么东西令白布染黑呢?在相对缘起中,这问题未得到解决,只是说,此中非有依存在白布上的染色,黑与白,只是相对的状态(境界),因此无染可离(不须将看起来是黑色的布漂白)。
这样一来,就只回答了前一个问题,即是心识虽受杂染,而其法尔清净的性质则从未改变,因此说“心性本净,客尘所染”,所染的只是如过客一般的尘垢,因此对本净的心性没有根本性的影响。
然而,到底客尘是甚么性质的事物?这问题在相对缘起中实在未有得到解决。
龙树在《法界赞》中,以月为喻,说这些“客尘”其实有如月上的影,在阴历十五日,这些影完全消失,我们便见到光圆的月相了,这可譬喻为见到本初清净的心性,而我们凡庸的心识,则如阴历三十日的月,月受影蔽,令我们完全见不到月亮,但这时,月亮其实一样光圆,只是我们看不见。
因此,这就即是相碍了。所谓杂染其实并不是染,只是碍。前面说的白布,其实并没有变黑,只是因为受影蔽而变黑,倘如因此拿它去漂白,实在是徒劳无功的事。有些宗派说这白布是“火浣布”(石棉),所以实不受染,那便是“他空见”,其实依然未说出实相,实相只是受碍。
所以在见道上的修证,便不是“离诸杂染”,实在是认识相碍,而且,只须认识相碍就可以“触证真如”了,实不必设法去离碍。为甚么呢?此如见过月圆相的人,就无论那一个日子都可现证月圆相,即使在三十日的夜晚,当他举首望天之时,依旧知道有月在天际,而且光圆,这光圆相他曾“触证”。于是,他就能够舍月受碍相而证月光圆相了。
见道所现证,说为“不增不减”,由这例子便可以知道。我们现证月光圆相之时,实在无须为月增加一些功德,亦无须为月减损一些业染,因为月光圆相是本然的存在(法尔),不由造作而成。
龙树在《法界赞》中以月为喻,是一个很精彩的例子。他是西元二世纪时候的人,当时的人根本没有天文学的观念,但他却可用月的圆缺为例证,用以说明相碍,真的可以说是“超时代”。在圣者修证的境界中,常起不可思议的行相,这或者即可以作为一例。
现在我们再总观四重缘起。
修行人的实际问题是,如何令心识清净。起初,将问题归于业因,是由业力为因而令我们心识不净:然后是将问题归于杂染,令心识不净的是染,而不是有自性的业因法;接着再将问题归于客尘,令心识不净的只是作为客体的尘埃,这就容易扫除:再后是将问题归于相碍(如影蔽),那就根本连扫除都不须要,为甚么呢?光明生处,黑暗自然同时消失,所以行者所须现证的便只是心性光明。
禅宗的行人说:“黑桶底脱落”,说的就是见道上相碍缘起的现证。
在《七十空性论》中,龙树设问说——
若无有生灭 何灭名涅槃
问这问题的人,认为一定要灭去一些甚么,然后才能现证涅槃。此即如认为要消尽业因、要离诸杂染、要扫除客尘、以至要离一切障碍,然后因“灭”而得涅槃。龙树对这问题答得很轻松,只说——
自性无生灭 此岂非涅槃
接着他解释道——
若灭应咸断 异此则成常
涅槃离有无 故无生无灭
所以一切修证,非灭、非离、非断,只是现证心识的本净光明相。
读者或问:那为甚么在说《心经》时,又说修道上九个地位的菩萨都是修证离碍呢?
这问题要分两个部份来答——
首先,须知见道上初地菩萨的触证真如,只是触证,这就如人于十五夜触证月光圆相,所以他只是见过月光圆相,知道月光圆相是甚么一回事,他并非恒时能见月光圆。
修道上九个地位的菩萨,所修称为“离碍”;即是修证如何恒时见月光圆相,至佛地,就无所谓初一、十五、三十夜,因为他已有如坐太空船绕月飞行的人,无时不见月的光圆。
必须这样去理解离碍——《解深密经》中说九地菩萨各有二愚一粗重,对于“愚”及“粗重”,亦须这样去理解。
其次,菩萨虽说是修离碍,但实际并非在修证中求离开一些甚么,是故名为离碍,实无具实自性的碍可离。若执碍为碍,则菩萨反而不能离碍,因为他的执着就即是心识的障碍。
谈到这里,可以一谈我们身受的相碍了。
最根本的相碍,是时间与空间对我们的局限。我们生长在三度空间、一度时间的器世界中,所以三度空间、一度时间就变成是必然的事。因此,我们世界中的一切事物无不立体,无不呈现由生至灭的相状。我们的心识,亦只能接受这有老死相的立体世界。
所以当我们去观察太空时,别以为在天文望远镜中看到的已经是整个宇宙,不是,绝对不是,我们的眼识跟意识局限了我们,所以看见的仍然是三度空间、一度时间的宇宙。
天文学家说,宇宙的单元是太阳系,一个太阳围绕着若干行星、卫星又围绕着行星,那就是一个太阳系了。由无数太阳系组成一个银河系,由无数银河系组成这个宇宙。因此,他们去研究这宇宙有边际还是没有边际。
然而这个宇宙却绝对不等同佛说的法界,因为法界超越时空,由是才说为不可思识。
只是两度时间就已经不可思议。我们由于是一度时间的世界,时间的运动有如直线,因此时光一去就永不回头。然则两度时间的世界应该是甚么样子呢?
我们假设之为一根有来有去的直线,所以时间可以回头。以此为根据,我们就假定在两度时间的世界,已无所谓生灭,时光会回头,老人便亦可以回变成婴孩。
但真的是这样吗?若时间与空间相依,情形可能是这样,假如是相对呢?那时候,时间与空间就不是同步的运动,当时间回头时,空间不回头,那么我们就不能由一个“老人时空体”回至“婴儿时空体”。在这样的世界中,生老死是甚么样的一种现象,我们谁也说不出来,因为我们受自己时空的相碍,是故对异于自己时空者即觉不可思议。
你看,就这么一个低元次的二度时间,我们已经不可思议,那更何况是高元次的时空。
佛没有叫我们去现证法界的一切时空,因为那是不可思议的事(佛说众生界亦不可思议),但我们却须自知,我们实在是落在时空的相碍之中,因此至少要在心识上认知这些相碍,这便即是初地菩萨的现证。
对于时间与空间,《华严经》已有所破,后来华严宗的祖师,更花了很大的气力来辩破方与时。所谓辩破,即是证成时间与空间(名言为“方分”)无实自性。他们说得很艰深,那是因为受到时代的限制。千数百年前,人连时空元次的概念都没有,因此就很难说明这个问题了。笔者怀疑,宁玛派以相碍缘起为秘密教授,不得向非根器的人宣说,亦可能由于时空概念难以理解,若随便向人说,不理解的人断章取义,反而可能将你的说法歪曲,当成笑话来诽谤,由是才有这禁戒。
这禁戒亦并非多余,笔者自己就有过一次教训。
有人问笔者:是不是一个阿赖耶识只能轮回成一个个体?
这是在讨论为甚么世界人口会随时代而增加的问题所引发的。笔者回答道:一般的情形应该是,但假如其身语意业势力平均时,却可能不是。因为在轮回时,由最重要的业力取“正报”(成六道中那一道有情身),其余的业力则取“依报”(生在甚么地方,有何享用,以至智慧、形态、声音、美劣等等),因此,若身业、语业与意业都平衡地呈现出一个重要的势力,那么,一个阿赖耶识便可能成为几个轮回的个体。例如西藏的亲尊活佛('Jam dbyangs mkhyen brtse),他就有五个化身,分别为身、语、意、功德、事业,所以如今代代相传,每一代都有五位亲尊。
这个回答,居然亦受到歪曲,于是盛传笔者主张轮回可以分裂,头成为天人,脚却下地狱,手又成为人。甚至有人因此向笔者的弟子提出忠告:千万不可跟这具大邪见的人学佛。
这就是由于不理解,于是就成为歪曲了。这件事笔者牢记于心,不是为了记恨,而是为了要警惕,因为真的不可以在非根器的人面前说深法。对于连正报与依报都不理解,但却知道一个阿赖耶识的人,实在不应该说上面的那一番话。
连这样一个其实简单的问题,都要受根器的相碍,更何况是说到涉及“时与方”的相碍缘起?古代的祖师若像笔者那样说时,又不知会给人怎样歪曲,传为怎样的诽谤了。当谣谤横生之际,实在是引导诽谤者做恶业,而且亦不利于教法。
笔者现在说明时空为相碍,且是修行者最基本最深远的相碍,可能已不妨事,因为这是白纸黑字写出来,可以澄清歪曲,而且,现代人的时空概念亦应该接受这个说法。如果不接受,或嫌笔者说得没有哲理,那他可以持着笔者的说法作为提示,去研读华严宗祖师的论着,应该就会没那么艰深,同时知道华严祖师之所说,归根实同笔者之所说。
知道时空相碍为根本相碍,我们就明白为甚么要建立相碍缘起了。若无此重缘起,见道上的行人便始终受时空相碍,而不能现证如来藏的境界(说名为“如来藏智”),修道上的行人便更没有修行所依的基础(而且,那时就根本没可能有修道上的菩萨,因为已无初地的现证)。
注释
10 学者或以vasana作为《起信论》中“熏习”一词之梵语原文。但这亦无非是依唯识学所说之“熏习”原文,比附于《起信论》之“熏习”。
11 大正·三十,no.1564,页8a。
12 依许锡恩译,收《宁玛派次第禅》(香港:密乘佛学会,1998年),页56。